《百年追尋》連載(51萬字)之二十六 2022年 6月 12 日 第 68 — 69 頁 第1章 南陳北李:南方陳獨秀和北方李大釗 (續(xù)) 北洋法政學堂是袁世凱任內(nèi)最后興辦的學校,比其他專業(yè)學校晚很多,但是國內(nèi)創(chuàng)辦最早的法政專門學校,被指定為全國各省同類學校的表率和樣板。清廷為試行創(chuàng)設法政學堂,曾于1906年7月起由學部頒布奏定的《北洋法政學堂章程》,通咨各省照辦。 北洋法政學堂位于新開河西岸(現(xiàn)志成道33號),是中國最早的政法學校。1906年(光緒三十三年),袁世凱委任黎淵為學堂首任監(jiān)督(校長)。當時學堂不大,占地不過六七畝,比一個標準足球場都要小得多,只是校舍很有特色,為中西合璧式樣的建筑,用豆青條石奠基,磚木結構,墻面是伊奧克尼古典式,校門用拱券式,房檐部有欄桿式女兒墻。這是當時學校建筑的通行形式。 北洋法政學堂于1906年12月30日啟用學堂鈐印,1907年8月招生,9月2日正式上課。最初學堂設專門科,仿效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法律學校規(guī)制,學制6年。本科分法律、政治兩系,另設職、紳兩班,職班為司法科,紳班為行政科,學制一年半。 法政學堂的創(chuàng)建是為推行北洋新政,比起其他門類的學校來,有著更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與更深刻的時代烙印。它不僅是教育制度變革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政治制度與社會制度變革側面的折光掠影。作為這個學校的第一屆畢業(yè)生,李大釗1923年參加母校18周年校慶紀念會演講中說過這樣的話:“那時中國北部政治運動,首推天津,天津以北洋法政學校為中心,所以我校在政治運動史上很是重要?!?a name="7528637-7802730-2_2"> 北洋法政學堂“根據(jù)奏定分科大學堂章程,教授高等法律、政治、理財?shù)葘iT學術,以造就完全政法通材為主旨”,分預科、正科各三年,共修6年畢業(yè)。預科每年招考生200名,必須在16歲以上25歲以下,要求文理通順、曾讀經(jīng)史、略具普通知識。北洋法政學堂入學考試時必考科目為國文、經(jīng)義、史論各一篇,并要求考生還要經(jīng)過日、英、德、法各國語言的考試以及數(shù)學筆算考試。由于當時中國對近代新學了解得不多,外語和數(shù)學要求就相對較低,對于那些沒有學過外語和數(shù)學的學生,這兩項成了選考科目。預科三年學習結束后,經(jīng)過考試,將發(fā)給畢業(yè)證書,如繼續(xù)深造,則可進入正科學習。 1907年夏,李大釗去天津考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也就在這年,趙紉蘭生下了他倆的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嬰,不料,生下不久夭折。趙紉蘭并沒有因此悲傷不止,含淚全力支持李大釗到更大的地方求學上進。李大釗到天津上學后,花費更大了,趙紉蘭千方百計籌措學雜費用,吃盡了千辛萬苦。對此,李大釗在《獄中自述》中有所追述:“釗在該校肄業(yè)六年,均系自費。我家貧,只有薄田數(shù)十畝,學費所需,皆賴內(nèi)人辛苦經(jīng)營,典當挪借,始得勉強卒業(yè)。” 1909年11月,趙軔蘭生下大兒子李葆華。時隔兩年,1911年11月,趙紉蘭又生下女兒李星華。兒女成雙,趙紉蘭喜不勝喜,奮力支撐家庭之舟,等待李大釗走出校門那一天到來。 對于新式學堂的學子,清廷當然不像對那些八股出身的童生舉子那樣放心。1907年底,慈禧太后下詔命學部嚴申學堂禁令定章,“不準學生干預國家政治及聯(lián)名聚眾立會演說等事,否則教員、管理員、督撫、提學使一并懲處。”但是,進步言論是擋不住的。 北洋法政學校有一位史地教員,叫白亞雨,經(jīng)常對學生慷慨激昂地說國事,“聽者皆涕泣相向”。武昌首義,南方各省紛紛響應,而直隸由于就在朝廷的眼皮底下,毫無動靜。白亞雨只身去三百多里外的灤縣,企圖說服灤州知州附和革命。他發(fā)動的起義被鎮(zhèn)壓,幾位新軍營長中,僅有馮玉祥幸免于難,白亞雨任“北方革命軍政府”參謀長僅三天即被逮捕。臨刑前,行刑者照例令其跪地受戮。他稱:“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行刑者先砍斷雙腿,再斬下頭顱。 (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