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董所著《陌生的老路》連載(二十五)
2021年6 月 28 日 第 119 — 131 頁
4、蘇丹:戰(zhàn)亂中提供中國所需石油的5% 蘇丹位于非洲東北部,紅海沿岸,撒哈拉沙漠東端。國土面積188萬平方公里,非洲面積第3大國,世界面積第15大國。首都喀土穆。蘇丹經濟以農牧業(yè)為主,工業(yè)落后,是聯合國宣布的世界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曾被失敗國家指數列表評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國家”。 過去的蘇丹,純粹是黑人的世界,公元7世紀始,阿拉伯人向尼羅河兩岸遷徒,直到在蘇丹超過1300萬人,占全國人口四成。阿拉伯人帶來伊斯蘭文化,與信奉拜物教、基督教的黑人信仰上發(fā)生沖突。1955年蘇丹醞釀獨立,北部阿拉伯人接管政權,將阿拉伯語作國語,以南方黑人為主的部隊發(fā)動武裝叛亂。政府不是調整政策,緩解民族矛盾,而是不明智地采用鎮(zhèn)壓手段,內戰(zhàn)不可避免地爆發(fā)了。這場北部穆斯林政府及南部基督教徒軍隊之間的持久戰(zhàn),奪去近200萬人的生命。 上世紀50年代,意大利阿吉普公司、英荷殼牌公司在蘇丹北部勘探。雪弗龍石油公司是美國第二大石油公司,60年代初在蘇丹的勘探作業(yè)集中于紅海,1976年在蘇阿金(SUAKIN)發(fā)現天然氣田。雪弗龍公司在班提烏和馬拉卡爾市附近(1/2/4區(qū))進行了十年勘探,探明1.8億噸石油儲量,并在3區(qū)和6區(qū)發(fā)現了些中小油田。1983年,雪弗龍公司在南方發(fā)現石油,引起了南方戰(zhàn)爭,南方戰(zhàn)斗后,雪佛龍公司的三名雇員被反政府游擊隊殺戮,不得不放棄開采權,撤離蘇丹。 蘇丹得天獨厚,有21個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16億桶,天然氣儲量為300億立方英尺。但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發(fā)展本國的石油工業(yè),每年仍耗巨資進口石油。 1995年9月,蘇丹總統(tǒng)巴希爾訪華,希望中國公司到蘇丹勘探開發(fā)石油。這事布置給中油集團,中油集團對地質資料分析后,認為蘇丹地質情況與渤海灣盆地相似,中油集團有勘探開發(fā)這類油田的成功經驗。經外經貿部批準,中油集團使用中國政府援外貼息貸款,與蘇丹政府簽訂6區(qū)(穆格萊德)石油合同,第一口探井即獲高產油流,證實蘇丹具有良好的石油勘探前景。中石油與蘇丹政府達成石油協作項目,1997年參加國際競標,取得被雪佛龍擯棄的1/2/4區(qū)塊石油開發(fā)權,后陸續(xù)拿到6區(qū)、3/7區(qū)、15區(qū)和12區(qū)的石油勘探開發(fā)權。 中石油1997年獲取蘇丹1/2/4區(qū)和哈薩克斯坦阿克糾賓大型油田開發(fā)項目就是如此。當大型開發(fā)項目實現良好現金流,能夠自我滾動發(fā)展時,便涉足風險勘探、兼并收購等領域。隨著風險勘探的突破和海外收并購后的整合順利進行,企業(yè)的跨國經營能力逐步增強,有了與國際石油巨頭同臺競技的實力時,企業(yè)便開始涉足一些戰(zhàn)略性、前瞻性強但開發(fā)與運營難度大的非常規(guī)和深海油氣項目。有的石油央企側重于自主勘探、自主開發(fā)與建設,有的更側重于兼并收購與資本運作。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為例,中石油較注重自主開發(fā)的發(fā)展,而中石化、中海油比中石油晚走出去十年左右,更加注重兼并收購的外延式發(fā)展,這里沒有誰對誰錯,唯有盈利與否才是衡量標準。 石油央企的海外經營,走過從獲取陸上老油田提高采收率項目,到大中型油田自主開發(fā)建設項目,再到風險勘探、油氣資產收并購,再到獲取并運營非常規(guī)及深水油氣項目的穩(wěn)健成長道路。老油田提高采收率項目風險可控、收益穩(wěn)定,石油央企手里有“金剛鉆”,干得了“瓷器活”。積累一定經驗后,開始主動獲取大中型的油氣待開發(fā)或在開發(fā)項目,場面和規(guī)模均比第一階段大很多。 蘇丹石油項目被認為是中石油“走出去”的樣本。美國制裁蘇丹,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張望時,中石油“鋌而走險”,投資蘇丹,帶有賭一把的意思。中石油蘇丹石油項目工程總投資為70億美元,工程期限是1997年至2015年。中國石油人來到紅海沿岸、撒哈拉沙漠東端的蘇丹,創(chuàng)業(yè)者們這樣記載:這里只有塵土飛揚的路和草坯房,水電供應不全、高溫酷暑、蚊蟲肆虐,熱帶病流行,武裝沖突不斷。 1996年11月,蘇丹政府同意由中油集團控股40%,牽頭組建國際石油投資集團,聯合開發(fā)1/2/4區(qū)石油資源。1997年,西方國家退出蘇丹南部石油開發(fā),中石油集團控股40%的大尼羅河石油公司成立。與中油合作的三家外國石油公司分別是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占30%股份)、加拿大塔利斯曼公司(25%)和蘇丹國家石油公司(5%)。 2003年8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蘇丹3/7區(qū)的麥盧特盆地發(fā)現世界級大油田,找到地下1400米以下第三系主力油層,在探井控制范圍內探明地質儲量20億桶,可采儲量約6億桶。蘇丹3/7區(qū)的勘探成本大低于國際水平,平均每桶可采儲量的發(fā)現成本不足 0.22美元,約為國際大公司發(fā)現成本的1/5。油田油層埋藏淺,儲層物性好,單井產量和儲量豐度高,油田構造和油藏簡單,預計開發(fā)成本和作業(yè)成本較低,這將創(chuàng)造cnpc海外勘探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新紀錄。 油氣勘探就像“賭石”,地下3000米甚至5000米到底有沒有石油,即便當今最先進的勘探儀器,外加最頂尖的地質家的研究判斷,也無法100%的保證一定會有商業(yè)性的油流。尚未勘探和鉆井的區(qū)塊,價格很便宜,石油公司可以極低的價格購得。一口井鉆下去,發(fā)現商業(yè)性油流后,區(qū)塊的價值就會數倍甚至十數倍地增長。業(yè)界專門有這樣的獨立小型石油公司,一旦發(fā)現儲量后,就以高價賣給大型油公司,從而實現“稻草變金條”。若運氣好,幾口井鉆下去后,能夠發(fā)現上億桶實證可采儲量的話,該區(qū)塊在過去100美元/桶的油價下,可能值數十億美元,是原始購買價格的上百或上千倍。這就是風險勘探活動,因此業(yè)內對風險勘探有“十年不開張、開張吃十年”的說法。 安哥拉地處西非富油盆地,勘探前景看好,石油公司趨之若鶩,中石化獲得后續(xù)5個風險勘探區(qū)塊的部分權益,或許是理性商業(yè)行為。一旦某個區(qū)塊取得大規(guī)模商業(yè)發(fā)現,中石化在安哥拉這盤棋就可能全面盤活。能否成功發(fā)現規(guī)模油氣儲量,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石油公司的勘探戰(zhàn)略、作業(yè)能力、技術競爭力、地質分析能力和勘探支出水平。 80年代,美國雪佛龍公司曾在3/7區(qū)做過風險勘探,沒發(fā)現什么。中石油成為該項目作業(yè)者后,2002至2003年上半年連續(xù)鉆了6口探井,口口落空,花費千萬美元以上。經過進一步地質分析,項目總經理和前后方的專家們決定再賭一把,經北京總部同意后,在他們認為最有潛力的法魯濟區(qū)塊開鉆“最后一口井”,如果再失敗,中石油可能就要提前結束勘探期,退出區(qū)塊。結果一把命中,試油時日產高達數千桶以上。中石油在蘇丹3/7區(qū)抱了個金娃娃。后來經過評估,3/7區(qū)的探明可采儲量超過10億桶,系2003年全球十大油氣勘探發(fā)現之一。此次大發(fā)現增強了中方項目經理的自信心,依靠自己的技術,能夠在西方公司啃過的骨頭上找到好肉。且3/7區(qū)塊的平均發(fā)現成本很低,還不到當年國際大石油公司平均發(fā)現成本的1/2。 1997年3月,大尼羅河石油公司參股者共同與蘇丹政府簽訂1/2/4區(qū)石油合同,以及油田至蘇丹港原油長輸管道建設協議。參股者聯合組建了新的石油作業(yè)公司,名為大尼羅河石油作業(yè)公司。作業(yè)公司按國際石油公司模式管理,按國際標準組織作業(yè)。中油集團從全國各油田選拔上百名思想作風好、曾在國外學習或工作過的業(yè)務骨干,參加聯合作業(yè)公司與其他參股者派出人員一道工作。公司總裁由中方派任,中方人員在聯合作業(yè)公司中發(fā)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中石油員工一撥一撥地開赴蘇丹?!澳抢锏钠D苦情況,在國內根本無法想象?!眴T工們所需要的任何日常用品,牙膏、肥皂和餅干都要從首都喀土穆空運過來。當時的喀土穆,樣子就像中國大西北的一個小縣城,卻活躍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后來達到兩三萬人。他們開餐館,辦農場,開加油站,賣中國貨,包括修建新的總統(tǒng)官邸。 1/2/4區(qū)為蘇丹主產油田,位于蘇丹中南部穆格萊德盆地,合同勘探開發(fā)區(qū)由三個勘探區(qū)及兩個開發(fā)區(qū)組成,面積48388平方公里。西北部與6區(qū)連接,南部與5A區(qū)連接。1996年8月項目啟動,先后發(fā)現8個油田和38個油藏,落實圈閉資源量近40億桶。新增石油地質儲量16.67億桶,可采儲量4.49億桶,使該區(qū)累計可采儲量達到8.51億桶。儲量發(fā)現超過原雪弗龍、加拿大公司在該區(qū)近20年的勘探成果。新增儲量單位成本僅為0.94美元/噸,遠低于國際3.5美元/噸的平均水平。一期產能建設僅用一年,建成1000萬噸大型油田及配套設施。2001年產油達1130萬噸,相當于中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的年產量。 經過3年多實踐探索,尼羅河公司逐步掌握了國際化管理經驗與做法,與合作伙伴形成了默契,在管理與運營等方面達成了共識,各項工作穩(wěn)步推進。一位員工回憶說:“在聯合公司工作,環(huán)境逼著人們學習國際石油公司的先進管理經驗。公司內不同國家的雇員互相監(jiān)督,個人只有為公司利益工作才能贏得伙伴的尊重,提高CNPC的聲譽?!?span lang="EN-US"> 1998年5月,黑格里格油田至蘇丹港管道工程開始施工,僅用11個月,1999年4月完工,建成貫穿蘇丹南北長1506公里28英寸的長輸管線及末站終端系統(tǒng)。管道始于蘇丹中南部的黑格里格油田,經喀土穆達蘇丹港,年輸油能力1250萬噸原油,是蘇丹原油輸送的生命線。1999年6月22日1/2/4區(qū)油田投產,原油進入長輸管道,8月31日第一船原油進入國際市場銷售,結束了蘇丹進口原油的歷史。 在蘇丹投資當然存在風險,但與別的地方相比,這里可獲得較高回報率。蘇丹石油上游項目(1/2/4區(qū)和管道項目)總投資額17億美元,其中中油集團出資7.5億美元(實際支付2.6億美元,其余以人民幣支付)。項目投產后,每年可獲由中方支配的分成油200至240萬噸,按每桶14美元計算,投產后3年內可收回全部投資。中方投資回收后的凈收入可達12.9億美元,投資回報率達17%以上。 蘇丹原油性質與大慶原油相似,中國有加工這類原油的現成技術和經驗。中油集團與蘇丹能礦部各出資50%,合資建設年加工原油250萬噸的喀土穆煉油廠。煉油廠使用中國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全部裝置在中國制造,并由中方總承包建設,投產后前8年以中方為主操作。煉油廠項目計劃總投資總額6.4億美元。按合資協議規(guī)定,項目建成投產后,蘇丹政府用美元定額分月償還中方投資本金、利息和投資回報,并以出口原油的外匯收入作擔保。煉油廠2000年5月投產,中方立即開始按合同規(guī)定回收投資。中方在4年內回收全部投資,此后將獲得6.6億美元的凈收入,投資回報率在18%以上。 喀土穆石油化工廠投資2370萬美元,于2001年2月開工建設,2002年1月一次投產試車成功,是蘇丹第一個石油化工項目,年產1萬5千噸4種規(guī)格的聚丙烯原料,不僅滿足蘇丹本國需求,還可向鄰國出口,結束了蘇丹進口聚丙烯的歷史。喀土穆石油化工廠利用喀土穆煉油廠含有丙烯的石油液化氣作原料,加工生產聚丙烯樹脂。 為國內壟斷指對國內某種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控制,國際壟斷指對世界某種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控制。國際市場的壟斷在國內市場壟斷基礎上發(fā)展。非洲提供“消費得起的能源”,典型項目莫過于中石油在蘇丹的石油項目。這個項目集上游的勘探開發(fā)和下游的煉油加工,外加一條從南部油田到東北部蘇丹港全長1370公里的原油管道,一舉使蘇丹從石油凈進口國變成石油凈出口國,實現了石油工業(yè)上、下游一體化,而不僅停留在原油出口。石油工業(yè)的大發(fā)展,也使人口只有三千多萬的蘇丹走上了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道路,這幾年的GDP增長都超過了6%。2007年,中石油海外原油產量突破6000萬噸,相當于再造了一個大慶油田,其中蘇丹石油項目的石油產量就超過1000萬噸。 蘇丹油田單井日產量高(220至300噸),油田集輸和長輸管道采用先進工藝和自控系統(tǒng),降低操作運營成本,每桶原油操作成本僅0.8美元,管道輸油操作費1美元。作業(yè)公司包括后勤支持系統(tǒng)在內僅800人(其中現場管理和操作人員約400人),人均年產值高達170萬美元;煉油廠年銷售收入約5億美元,管理和操作人員共600人(含蘇丹培訓人員200名),人均年產值85萬美元。均達到國際同行業(yè)先進水平。 蘇丹石油項目帶動了國內石油物資裝備、技術和工程承包出口。由于中方是蘇丹石油項目的主要投資者,聯合作業(yè)公司中中油集團占主導地位,因此項目實施中優(yōu)先使用中國石油技術和工程承包。上游項目中方工程承包額約9億美元(實收3.4億美元,其余在國內以人民幣結算),可獲利潤1億多美元。煉油廠承包項目金額5.3億美元(5億美元在國內以人民幣支付),也可獲利1億多美元。 在蘇丹的工程承包帶動了國產機電產品的出口。例如,長輸管道的20萬噸鋼管用材是由中國寶鋼生產的,由中油集團四家管廠在國內卷制,意味著中國輸油鋼管首次打入國際市場。另外,國內的石油技術服務如鉆井、物探、測井及試油都參與項目的技術服務承包。工程承包還帶動了大量勞務出口,施工期間,中方施工人員超過6000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石油企業(yè)下崗待業(yè)的壓力。 蘇丹石油項目建設采用國際標準并使用國際第三方監(jiān)理,對轉變觀念、鍛煉隊伍、改進施工方法和提高施工質量起了重要作用。在蘇丹施工隊伍人均年產值30萬美元,也達到國際同行業(yè)水平。 蘇丹油田位于熱帶,旱季高溫酷暑,氣溫高達48攝氏度;雨季連降暴雨,熱帶病流行。長輸管道要穿越尼羅河,通過北方沙漠和紅海山區(qū),自然環(huán)境惡劣,作業(yè)條件艱苦。中油集團選拔精兵強將,施工中采用先進機具,精心組織,嚴格按國際標準作業(yè)。1506公里長輸管道的現場施工從1998年6月開始施工,次年4月竣工,投產一次成功。 蘇丹政府視石油項目為振興經濟的關鍵。凡要客來訪,都安排到現場參觀。蘇丹石油項目起到活廣告作用,中油集團所屬施工隊先后在尼日利亞、也門、敘利亞、埃及、伊朗拿到2億多美元的作業(yè)承包合同。 基康油田于2002年2月完鉆、位于4區(qū)西北部的預探井在主要目的層班提烏和阿拉德巴以及巴拉卡地層中獲得重大油氣發(fā)現:電測解釋初步確定油層厚度91.5米,凈厚度33.5米(經FMT取樣證實為油層),該井控制石油地質儲量8000萬-1.5億桶。該井的成功標志著4區(qū)勘探的良好開端,而且為4區(qū)勘探突破打開了嶄新領域,表明基康(KIKANG)槽西斷階成為4區(qū)實現儲量突破的主戰(zhàn)場。 1999年9月,隨著滿載蘇丹原油的第一艘油輪駛離蘇丹港,蘇丹結束了石油進口的歷史,政府不再每年花上億美元進口石油產品。石油已占出口額的78%,貿易由入超轉為出超。2000年GDP實際增長率為7.2%,外國投資開始流入蘇丹,截至2001年底外資總額達50億美元。 在西方國家眼里,蘇丹是從商禁區(qū)。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及和平基金會評選的2007年失敗國家指數的報告中,蘇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動蕩的國家,緊隨其后的才是伊拉克。中國石油在這樣一個國家投資,簡直就像在“趟雷區(qū)”。蘇丹財政和國民經濟部部長說,中國在蘇丹石油產業(yè)的投資累計超過60億美元,在工業(yè)和農業(yè)上非石油類的直接投資達到3億美元。中國是蘇丹最大的境外投資國。 中石油在蘇丹的石油投資并非一路順風。輸油管道貫通之后,繚繞著石油工業(yè)暴發(fā)的武裝矛盾凸顯。2001年8月5日,位于黑格里格油田基地的泵站受到蘇丹反政府武裝的激烈炮擊,先后有14發(fā)炮彈在營地跟工作現場的鄰近爆炸,最近的一發(fā)炮彈落在離儲油罐僅200余米的處所。泵站工作的所有本國人均撤退,只有中國員工堅守在崗位。 2003年,中國石油集團在在中海外最大的生產基地蘇丹3/7區(qū)的麥盧特盆地發(fā)現世界級大油田。中國石油集團的勘探工作者在圈閉面積 80平方公里找到埋深在1400米以上的第三系主力油層。 中國人來了,蘇丹從石油進口國變成石油凈出口國,在完全空白基礎上建立了上下游一體化、技術先進、規(guī)模配套的石油工業(yè)體系。蘇丹石油項目全部投產后,每年增加蘇丹國內生產總值約17億美元,人均68美元。蘇丹政府的分成油達到6.8億美元,石油業(yè)發(fā)展帶動了相關產業(yè),石油工業(yè)成為蘇丹的支柱產業(yè)。 蘇丹經歷了兩次內戰(zhàn)。蘇丹的第二次內戰(zhàn)是非洲大陸持續(xù)時間最長的內戰(zhàn)之一。此次內戰(zhàn)爆發(fā),一方面是由于南北蘇丹因分屬不同文化體系而造成的宗教矛盾;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爭奪讓蘇丹擺脫積貧積弱狀況的石油資源。在長達22年內戰(zhàn)后,2011年7月,面積64萬平方公里,800多萬人口的南蘇丹脫離蘇丹共和國,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獨立國家。 南蘇丹獲得獨立。雖然南蘇丹擁有原蘇丹85%以上的石油產能,但仍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基礎薄弱,而且與北蘇丹仍存潛在沖突,在內部也有多個政治派別與政府對抗。蘇丹政治動蕩,這種事是中國石油人無法操控的,只能在異國他鄉(xiāng)隨著政局扭轉而忐忑不安。 南蘇丹獨立建國之路并不平坦。2011年底,蘇丹以南蘇丹未交納過境費為由,將南蘇丹的部分石油截留。作為反制手段,南蘇丹宣布停止石油生產并關閉石油開采設施,直接導致了雙方在石油利益分配上的談判徹底破裂。蘇丹自從分裂為兩個國家后,雙方最大爭執(zhí)除了邊境問題,就是石油利益的分配。石油在南蘇丹產,要出口、要運輸,要經過管道,要經過北蘇丹。雙方本已談好石油利益分配,南蘇丹一再反悔,一再拖延,受害最大的是中國。因為中國在當地的石油油田大部分在南蘇丹。因為南北蘇丹的石油的爭執(zhí),中國幾個油田只能停產。 南蘇丹的石油產業(yè)直接繼承于南北分治前的蘇丹。蘇丹直到上世紀末仍是石油凈進口國。上世紀80年代,法國道達爾公司率先進入南蘇丹勘探,收獲不大。1995年,中石油進入蘇丹勘探,短短幾年時間便發(fā)現和開采了大量石油,至1999年,蘇丹成為石油進口國和非洲經濟增長率最快的國家之一。 2004年7月,美國政府把“種族滅絕”這頂可怕的帽子戴在蘇丹頭上。美國眾議院通過決議,認定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qū),阿拉伯民兵對當地黑人的襲擊屬于“種族滅絕”行為。決議敦促布什政府推動聯合國安理會盡快對蘇丹進行制裁。對此,蘇丹政府表示強烈反對。 發(fā)生種族仇殺的達爾富爾地區(qū)位于蘇丹西部,混居著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來自中、西非國家信仰原始宗教或基督教的非洲黑人。阿拉伯人與黑人之間長期不和,雙方經常發(fā)生武裝沖突。2003年月,由黑人組成的“蘇丹人民解放軍”和“正義與平等運動”指責蘇丹政府未能保護他們免遭阿拉伯民兵襲擊,于是向政府軍發(fā)動進攻。在交戰(zhàn)過程中,西方指責蘇丹政府縱容阿拉伯民兵洗劫當地的黑人村莊,大量屠殺當地黑人。在非洲聯盟調解下,蘇丹政府同反政府武裝于4月8日達成?;饏f議。但協議并未得到認執(zhí)行。據聯合國公布的數字,達爾富爾戰(zhàn)亂造成3萬多人死亡,100多萬人流離失所,近30萬人逃往鄰國乍得,需要人道主義援助的人口多達200多萬。美國向安理會提交的另一份決議草案稱,如果蘇丹在未來30天內仍不能平息達爾富爾地區(qū)的動亂,國際社會將對其進行制裁。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和中國等國反對這種制裁威脅,認為應給蘇丹政府足夠的時間以解決達爾富爾危機,并尊重非盟的主導作用,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 其實,美國自打從索馬里撤軍以來,對卷入非洲事務的興趣并不太大。9·11事件后,美國發(fā)起全球反恐運動,并將蘇丹所在地區(qū)列為反恐重點。美國擔心達爾富爾問題可能使蘇丹已見曙光的南北和平進程前功盡棄,影響到美國在整個非洲的戰(zhàn)略利益。據美國《波士頓環(huán)球報》報道,美國非洲政策咨詢小組最近提出報告,建議美國為了自身利益,要更加關注非洲。這份報告主張,鮑威爾和國務院應當更加全面地關注非洲的各種沖突,劃撥大量外交資源到那里,以尋找機遇,應付挑戰(zhàn)。報告認為,對非洲付出的努力越少,美國戰(zhàn)略利益遇到的麻煩就越多。對非洲的人道主義援助不應當再被視為可有可無,而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這不僅僅因為恐怖活動,而且還因為熱帶病、國內沖突、已經垮掉和正在垮掉的某些國家對全球安全構成威脅。非洲的沖突數量占全球的75%,吸納全球維和經費的65%。非洲政策咨詢小組還建議美國政府增加10倍資金來訓練非洲的軍隊。 蘇丹官員指出:美推動對蘇丹制裁的目的是想像對付伊拉克一樣,推翻蘇丹現政權,從而達到壟斷蘇丹石油資源的目的。據說,美已經暗中迫使加拿大的一個石油公司放棄了在蘇丹的股份。目前在蘇丹開發(fā)石油的還有中國、馬來西亞和印度等國的公司。 2011年的南北分治讓原本一盤棋的前蘇丹石油產業(yè)被割裂成兩半。分治后南蘇丹原油產量、儲量,約占分治前整個蘇丹的五分之三強。在南蘇丹,按照官方說法,該國石油產業(yè)收入占國民經濟收入比重高達95%,非官方統(tǒng)計高達98%之多,其中60%左右系輸往中國。作為南蘇丹、乃至整個蘇丹石油產業(yè)的實際開拓者,中國在這個國家的石油投入和“石油存在”是可觀的。 蘇丹南北分治前,中國在原蘇丹南北方有十幾家和石油相關的大型企業(yè),和南蘇丹官方的關系則自2008年,即獨立前3年開始發(fā)展,2011年獨立前,累計投資額高達200億美元以上,其中許多為醫(yī)院、學校、道路、水電站等非石油項目投資。 根據南北分治前蘇丹石油部的數據,位于南蘇丹境內的石油區(qū)塊為第1、第2、第3、第4、第7和B共6個,其中西部的第1、第2、第4區(qū)塊由蘇丹大尼羅河石油作業(yè)公司經營。B區(qū)塊原本由法國道達爾中標,但該公司因“客觀原因”中途放棄,改由一家名為Jarch, Ltd,有朱巴政府背景的公司托管。由于蘇丹和南蘇丹共用一條輸油管(南蘇丹至蘇丹港長達750公里)和一個石油輸出港口(蘇丹港30萬噸油碼頭),且上述設施均系中資投入、參建和控股(股份比例同樣是40%),蘇丹石油對華出口中過半比例為南蘇丹所產,中國在南蘇丹的石油利益,是一目了然的。 蘇丹內戰(zhàn)爆發(fā)后,中國在蘇丹的石油利益業(yè)受到損害。5名南蘇丹石油工人在內戰(zhàn)中成為犧牲者,這5人都來自大尼羅河石油作業(yè)公司。中石油宣布,從上尼羅河州各油田作業(yè)點撤出中國員工近五分之四,盡管中石油和大尼羅河公司等均表示將最大限度維持油田生產,內戰(zhàn)雙方也宣稱要保護油田,但內戰(zhàn)的肇因之一正是基爾和馬查爾兩人均有意爭奪石油產業(yè)控制權,所謂“保護”,只是開門揖盜,抱薪救火。業(yè)內機構認為內戰(zhàn)爆發(fā)后,南蘇丹石油日產量大約減少了15%,而非洲當地媒體則更加悲觀。 在南蘇丹當局看來,中國并非開始就支持南蘇丹獨立,只是隨大流;中國和喀土穆當局仍然維持著良好關系,由兩國控股的大尼羅河公司在南蘇丹石油開發(fā)中占據關鍵地位。在基爾看來,“一根繩子上吊死”很危險,南蘇丹經濟吊在石油這根繩子上,而這根繩子的大頭掌握在北京—喀土穆手里,開采的“龍頭老大”是大尼羅河公司,身為內陸國的南蘇丹,石油出口要靠中國人修的管道、港口,從蘇丹境內運出,煉油設施大多數修在喀土穆等蘇丹境內城市,最大的買家也還是中國,實在不保險。 自從獨立以來,基爾不斷試圖用自己控股的Jarch, Ltd取大尼羅河而代之,多次和蘇丹發(fā)生齟齬,兩度交戰(zhàn)、停產、停止石油出口?;鶢枌覍覔P言,要修建南蘇丹朱巴—肯尼亞拉穆港的新輸油管,一勞永逸地擺脫對蘇丹的依賴,結束“南蘇丹產油,喀土穆分錢”的歷史。2009年,蘇丹的石油收益為25億美元,北方分得14億,南方分得11億。此后歷年分配比例大體相當,南蘇丹對此十分不滿,認為這是一種“不公平狀態(tài)”。 這種做法不可避免地損害中方利益。這種損害不僅體現在對大尼羅河的打壓,對南蘇丹—蘇丹港輸油管的威脅,以及多次停產、停止出口對中國石油進口的影響,也體現在其它方面。南蘇丹石油大多數產自南北蘇丹邊境附近,2012、2013年,南北蘇丹在邊境地區(qū)幾度交火,導致主要石油產區(qū),即上尼羅河州、北加扎勒河州、聯合州等地局勢動蕩,石油生產、出口幾度被叫停;南蘇丹因“石油過境費”和石油出口收益分配比率等問題,多次以停止出口、停止石油生產為法寶,向喀土穆當局叫板;此外,基爾最初的構想,是尋求中國以外的外國資本投資修建朱巴-拉穆港輸油管,以平衡中方影響。所有這一切,事實上業(yè)已對中國在南蘇丹石油利益構成極大損害和威脅。與之相比,此次內戰(zhàn)的影響充其量是“雪上加霜”,甚至可以說,并非最主要、最嚴重的消極影響。 從全球能源市場格局看,2014年供需平衡正向著有利于需方的方向發(fā)展,南蘇丹原油對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依然存在,但并非關鍵,且如前所述,內戰(zhàn)雖是新的,危機卻早已存在,中方自早有準備,足以控制危機所造成的影響。 自2009年自治、尤其2011年獨立后,南蘇丹當局致力于吸引國際資本投資本國石油產業(yè)開發(fā),尤其是投資規(guī)模大、成本周期長,卻對南蘇丹擺脫石油經濟過度依賴喀土穆通道至關重要的煉油產業(yè)和新輸油管項目,但效率低下、貪腐橫行的政府治理,惡劣的南北蘇丹關系,和朝令夕改的政策,已令外資望而生畏,內戰(zhàn)爆發(fā)不僅造成數以萬計南蘇丹人流離失所,令社會動蕩,局勢不穩(wěn),治安惡化,更直接威脅外國公司資產、設備和工作人員的安全。 石油是南蘇丹賴以養(yǎng)家糊口的經濟支柱,也是各派政治勢力的飯碗,戰(zhàn)爭是最花錢的游戲,離了石油這只幾乎唯一的飯碗,兩家誰也打不起、打不長迫于生存壓力,各方最終仍不得不尋求妥協,哪怕只是暫時的。誰也離不開石油,而石油生產、出口,又都離不開中國,這是近期內難以改變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