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五 十七 ):董事馮總所著《襁褓里的中國》
第22節(jié)
2020年2月 12 日 第 232 — 237 頁
在西安,我參觀過半坡遺址博物館,博物館的院子里有個不大不小的水池子,池中的小山上塑有汲水少女形象:腕戴陶環(huán),身著麻布裙衫,手中提著一只半坡類型尖底瓶,作欲汲水狀。
王仁湘對仰韶文化有較深研究,他將尖底瓶視為能表現(xiàn)出“特別的力學特征”之汲水器。說:“尖底瓶的意義主要可能還不在于它是一種欹器,不在于它在汲水時表現(xiàn)出的特別的力學特征,而主要在于它的小口,可以保存盛水不致蒸發(fā)或蕩溢,這是干旱少水地區(qū)的特有水器,它分布的范圍最能說明問題。尖底瓶的起源并不清楚,雖然在零口文化中見到小口瓶,它能否演變?yōu)楹髞淼募獾灼?,現(xiàn)在也還沒有定論?!?o:p>
看來對尖底瓶的認識已成定論??脊沤纭⒖萍冀?、教育界,無論是專門的研究性著述或普及讀物,介紹仰韶文化尖底瓶為汲水器乃至具有特別的“力學特征”“重心原理”,能汲滿水不會溢出。
但是實驗表明,尖底瓶很難成為汲水器。1988年半坡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對館藏的一批半坡類型尖底瓶(其中包括半坡遺址、姜寨遺址等出土的尖底瓶)進行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半坡類型絕大部分尖底瓶因盛水后重心高于瓶耳而傾覆,因此不能用來自動汲水”。
1989年,半坡博物館研究人員與北京大學力學系合作,用數(shù)值模擬方法對半坡博物館7個樣品尖底瓶仿真實驗,同時還對一個石膏模型瓶做了數(shù)值模擬和實測,驗證這種方法和程序的可靠性。試驗人員把尖底瓶放到水上后,因上部粗重,開始時,能夠自動灌水,灌到一半時,重心下移,口部又自動地翹出水面,因而無法自動把水灌滿。而且雙系系繩提抬滿瓶水時,同樣會因為重心在上部而傾倒。石膏模型瓶實驗及數(shù)值模擬仿真實驗結果一致,即:“模型瓶空提起狀態(tài)為底朝上傾斜,注水適中時,瓶底朝下,注水較多時,瓶底又朝上,水倒出。”
對7個尖底瓶和一個模型瓶的研究結果表明:5個瓶具有“虛則倒斜、中則正、滿而覆”性能,兩個瓶有“虛則正斜、中則正、滿而覆”性能,只有一個瓶具有“滿而不覆”的性能。但能做到“滿而不覆”的尖底瓶制作時討了個巧,此瓶雙耳位置明顯比其他瓶的雙耳高。
試驗人員的結論是:7個陶瓶是有代表性的,基本反映了半坡類型尖底瓶的特性。數(shù)值模擬表明,多數(shù)瓶入水后會自動傾倒至水平狀態(tài)而進水,但由于滿而覆的性質,不能達到自動汲水的功能。半坡類型尖底瓶大部分盛半瓶水,提攜穿系雙耳的繩索才不致傾倒出瓶中的液體。這個事實表明,尖底瓶不可能是一種生活中實用的汲水器、盛水器。
半坡博物館和北大的實驗否定了尖底瓶為汲水器這種流行說法,卻并未說明尖底瓶到底是什么器物,仰韶先民制作尖底瓶到底有啥用。那么,尖底瓶到底因何而產(chǎn)生,有什么用處,如何給它定性呢?
王先勝等認為尖底瓶是禮器,理由是:一是大部分尖底瓶都只能盛裝半瓶或少量液體才能正常提攜,證明尖底瓶的設計和制作不是從生產(chǎn)或生活實用的角度考慮的,盛的水或酒具有象征性、禮節(jié)性。二是尖底瓶盛裝液體后不能隨便置于平地,不是從生產(chǎn)、生活角度考慮的,使用者必須始終用手掌握,這種強制性設計暗含著尖底瓶使用狀態(tài)中的嚴肅性,可能與宗教、禮儀相關。三是半坡類型尖底瓶是壺罐口,廟底溝類型的尖底瓶是雙唇口,壺罐口是“瓶上加瓶”,即口部做成很小的壺、罐或瓶、杯形狀;雙唇口是“口中套口”,即將口唇部做成一小一大內外相套的樣式,這些也都不是從生產(chǎn)或生活實用角度考慮的,恰恰與繁文縟節(jié)的禮儀需要相吻合。四是廟底溝類型及馬家窯文化有較大比例的尖底瓶無耳,不僅與系繩汲水無緣,而且盛裝液體后須抱在手中,這種強制性的要求也證明尖底瓶不是一般的水器,而應與禮儀相關。
關于尖底瓶用途,還有祭器、酒器、魂瓶、葬具諸種說法。蘇秉琦認為“小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象形。由它組成的會意字如尊、奠,其中所裝的不應是日常飲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飲用的酒,而應是禮儀、祭祀用酒?!?o:p>
據(jù)王仁湘的說法,尖底瓶分布范圍大體為干旱少水地區(qū),使用很可能主要與祭天、祈雨活動有關。尖底瓶的形制和功能強制性要求使用者只能少量盛水,與原始巫術活動、思維方式吻合。弗雷澤所謂“交感巫術”,通過神秘交感作用,以少量人間之水招引天上大量降雨,這可能是仰韶先民在缺水、干旱時節(jié)所施行的巫術活動。
仰韶墓葬中發(fā)現(xiàn)不少尖底瓶。墓葬中的尖底瓶代表了什么?朱興國持魂瓶說,“尖底瓶多出土于墓葬而在居住遺址中極少出現(xiàn),這點值得關注。尖底瓶取象于果核,酉字取象尖底瓶,尖底瓶和酉字的含義是由果核這種物象的象征含義所決定的。由酉字和奠字的字義可知,古人把取象于果核的尖底瓶應用于墓葬,是希望尖底瓶能夠像果核那樣,凝聚起舊一輪生命的魂,孕育出新一輪生命,使生命輪回不息?!?o:p>
后來尖底瓶成為欹器,利用重心調節(jié)平衡,空時傾斜,盛水過半時直立,盛滿就倒。《荀子》中有《宥坐》,記載孔子初觀欹器情景。謂“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尖底瓶空著時重心在橫軸上一點,向一方傾倒;適度注水,重心移到器底,它由歪變正。繼續(xù)注水,重心上移,就會翻倒。人們從這一現(xiàn)象中得到啟發(fā),將其置于案頭,賦予其新的職能,稱“宥坐之器”,取名欹器,以起勸誡作用。
上述諸說似乎都有道理,卻都沒有關照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情況。禮器或祭器之說看著有道理,但得在文字產(chǎn)生后才能做出如此文字推論;魂瓶說拐了個彎,而仰韶人考慮問題直來直去,不會繞這樣一個彎;葬具說天生不足,盡管墓葬里大量出現(xiàn)尖底瓶,卻沒有回答尖底瓶為什么要放在墓里;酒器說沒意思,尖底瓶形狀本來就既可盛水也可盛酒;欹器說是春秋后的事,在仰韶初民那里,不需要這類“座右銘”。
上世紀90年代初,我?guī)颐裎褡宀┪镳^籌備組的攝制組在貴州銅仁地區(qū)拍攝一部大型紀錄片,目的是搶救僅存的原始宗教遺跡。那次趕著鴨子上架,居然由我這外行擔任這部大型紀錄片的編導。其實,我從來就沒有學過一天的導演,完全不知道這個行當有何等門道,卻認準了一條:西方國家的大型紀錄片是用畫面代替文字的影視論文,用畫面展現(xiàn)本應用文字抒發(fā)的內容,于是就硬著頭皮上陣了。
拍攝儺表演的攝影師,名為曹中南,是民族博物館籌備組從中央氣象局影像中心臨時聘請的,老曹不僅眼光好,而且畫面感覺好,手法嫻熟。拍攝儺術,隨意移動機位有作假之嫌,不能讓觀眾信服。在有些場合,我請老曹務必保持機位不動,一跟到底。
這部片子拍攝完成后,總共編輯出10集,我隨口定下的片名為《巫儺》,沒有在電視臺播出,面向社會發(fā)行。
拍攝這部大型紀錄片時,我親眼看到儺術的神奇,能完成匪夷所思的行為,或者說是今人完全不可能想象的起死回生之術。
一次表演中,一位儺師傅把一只剛從村子里買來的大公雞按在一根木柱子上,接著掏出一根大號釘子(事后攝制組量了釘子,20厘米長,直徑在0.5厘米以上),掄起一把大錘子,哐哐哐幾下,把釘子通過雞頭釘在柱子上。不消說,大公雞當時就死了,掛在柱子上。隨即,儺師傅遞給我一把大鉗子,讓我把大釘子從雞頭那兒拔下來。我心里犯硌硬,不想動手,而儺師傅為了表明演出的真實性,一定要讓本片編導親自動手,我沒法了,只能照著做,而后把死公雞扔在地上。隨即,兩位儺師傅蹲下,圍著死去的公雞嘟嘟囔囔念咒語,配合做出各種復雜手勢。很多原始宗教相信,通過特定手勢可與神靈溝通(巫舞中的群體肢體語言,很可能就是這種神靈觀念的延伸)。不大會兒,奇跡發(fā)生了,那只剛被殺死的大公雞居然猛然間睜開眼,迅速地眨巴眨巴,接著,就騰地一下站了起來。剎那間,攝制組的人全傻了,瞠目結舌的。儺師傅隨即撒出一把米,那只大公雞緊著啄米,吃得還挺歡實。攝制組的一個小伙子一把抓住那只大公雞,我們湊過去仔細檢查,在雞頭上居然找不到釘子眼兒了。這一法術是我們親眼所見,屬于用科學原理根本就無法解釋的巫術,是“前科學”成果,因與本書無關,就不說了。
有必要說說我在拍攝活動中聽到的幾句有些點撥作用的話。一次拍攝儺戲,正式表演前有個小過場節(jié)目,一個男的一邊哼哼呀呀唱著,一邊拿著根棍子,追趕一個“女人”(女人不允許參加儺戲演出,儺戲中的女性角色為男扮女裝),“女人”拿著個籮筐,被攆得滿場亂跑。那時,銅仁地區(qū)的文化局局長老潘站在我身邊,我看不懂,問老潘:這是什么意思?老潘說,粗木棍代表了男性生殖器,籮筐代表著女性生殖器,最后是粗木棍插進籮筐。我有些驚愕,說這種東西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表演?老潘反問一句,人類就是這么傳宗接代的,怎么不能表演?話說到這兒,我不再說話了。老潘接著說,你們來自北京,盡可以說這是淫穢,而我們當?shù)厝藚s不這么看,群眾自娛自樂,不會有不良教化作用。我就敢說,這里的人純凈,性犯罪比你們大城市里少得多。
我之所以插上親眼所見的這段儺文化,目的在于說明,生殖崇拜在中國上古非常盛行,而且至今不絕,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然留有遺風。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對于性這種事兒,初民比現(xiàn)代人想得開。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通過性生活可以懷孩子,孩子出生并長大后,男孩兒可以參加狩獵活動,女孩兒可以下地種莊稼,男孩兒和女孩兒不僅為仰韶村創(chuàng)造財富,而且可以再生孩兒。在仰韶人那里,不僅把性生活視為人口繁衍的唯一途徑,同時視為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一種基本手段。正是在這種心態(tài)的驅使下,他們對于性事絲毫不感到羞澀。
1973年,考古人員在青海大通挖出些碎陶片。經(jīng)過拼接,復原出一件彩陶盆。盆中繪有一個一個人環(huán)繞一圈,手拉手,像在跳舞,剪紙匠人說,規(guī)整對稱的圖案和今天所見的剪紙中連手小人大有異曲同工之妙。據(jù)碳-14考古測定,這件彩陶作品距今有5000年。彩陶紋飾,或寫實或抽象,這件是信手涂鴉還是文明萌芽呢?如果說彩陶上圍成一圈類似剪紙小人的連續(xù)圖案表現(xiàn)人們手拉著手舞蹈場面,為什么所繪之物又如此抽象,似人非人,倒像是蛙類等動物?
其實,這件彩陶上所繪的并不是什么仰韶人在跳集體舞,而是繪的一個集體活動場面,而這個集體活動是在祭神。引人注目的是,所繪小人的下身多出了一筆,而且挺明顯。顯然,繪圖者著意突出男性生殖器。上古的祭祀儀式通常為表達某種祈愿,祈求神靈保佑氏族的繁衍生息。而生殖,無論是從原始社會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需要,還是從人類早期的基本生理需求上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祭祀主題。
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在《金枝》一書中提出原始民族思維和行為法則的“交感巫術”。他用大量案例證明,原始部落往往擁有共同信念,盡管儀式名稱和樣式有所差異,卻使用完全相同的“語法”。生殖崇拜不獨中國有,而且在史前社會普遍發(fā)生,世界其他地方也有。
在某種意義上,人類思想是沿著為男人支配權鋪路的道路發(fā)展的。隨著人類開始了解事物的因果關系,男人在生育上的作用日益重要。男人決定生育,是人類的一重要革命。男人牽制女人,有什么比陰莖更有效達成目的?男人聰明地將陰莖轉化成金石般堅固的物質,生命的泉源是陽具,而不是子宮。陽具以一種新的信仰形式誕生了,自新石器時代,約在1萬年前,陽具便以醒目尺寸出現(xiàn)。在伊希斯女神的神話里,女神下令在她位于底比斯,埃及古都的神殿前豎立奧塞利斯的木制陽具。崇拜陽具最熱情的國家是印度。按照其神話詮釋者所堅持的,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大的陽具,濕婆神的神圣之鞭。
仰韶彩陶的紋飾中,有一種被稱為“陰紋”。乍看,似樹葉,如果從陰影對比關系考察,會發(fā)現(xiàn)描繪的其實是女性的陰部,因此被稱為“陰紋”。“陰紋”有的非常寫實,有的則非常抽象,遠古先民以這樣直白的紋飾來表達心中的信仰,著實令今人感到不可思議。這種紋飾在甘肅出土的雙耳彩陶杯和高低耳彩陶杯上都有出現(xiàn)??梢娧錾爻趺駥τ谛允潞翢o羞澀感,把性事工具堂而皇之地陳列出來。
“在仰韶文明中,當陶祖成為人們崇拜的圖騰,當墓葬等級分化明顯,父系社會的文明顯而易見地來到了中原地區(qū)?!痹S順湛如是說。這種說法來自上世紀50年代,那時仰韶文化出土物不多,研究過程比較簡單。至今看來,那時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實屬不易。
我總感到,初民考慮問題沒那么多彎彎繞,往往就是一根筋,制作個與男性生殖器形狀差不多的陶器,細長,頂上有個出水的小口,有了這個東西并祭拜這個東西,有利于繁衍后代。這就是尖底瓶的由來。
事到如今,不難想象出仰韶人的基本推論,男人生殖器是催發(fā)新生命的唯一來源。所以仰韶人通過燒窯,制造出形似男性生殖器的尖底瓶,不僅平時對著它祈禱多子多福,而且死后放入墓葬。為什么仰韶初民的墓葬里會大量出現(xiàn)尖底瓶?是因為有生育或再生涵義,用能夠催發(fā)生命的對象的仿真物,祈愿死者的再生。
連載(五 十七 ):董事馮總所著《襁褓里的中國》
第22節(jié)
2020年2月 12 日 第 232 — 237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