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十六):董事馮總所著《襁褓里的中國》
第 8節(jié)
2018年9 月 29 日 第70-- 75 頁
蘇美爾人發(fā)明了太陰歷,是人類早期最重要發(fā)明。必須知道播種和收獲時間,要找到某種時日行程以確定周而復始的可靠途徑。做到這點的簡單方法,是觀察月亮盈虧循環(huán)。月亮由最初的峨眉月到下個最初峨眉月需29天半,就把這樣一個循環(huán)視為基本計時單位,后來把它稱為一個月,然后累計月亮運行了12個這樣的計時單位(6個是29天,6個是30天),“年”就這樣過去了,又到了開始播種的時候。
蘇美爾人當然不知道一年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時間,月亮的十二次循環(huán)或十二個月比一個太陽年少十一天。直到九百年后,蘇美爾人才了解,每隔幾年要另加一個閏月,才能準確預報季節(jié)循環(huán)。他們按照月亮盈虧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共三百五十四天,同時設閏月調整陰歷陽歷之間的差別,巴比倫人將一天分成以兩小時為單位的十二時制,每小時分為六十分,這就是巴比倫時間。這個時間概念,至今為世界通用。
蘇美爾人對月球自轉的觀察和今天的觀察結果只差0.04秒。在庫云底亞克山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15位數(shù):195,955,200,000,000。古希臘全盛時期,計算只達到1萬,大于1萬的數(shù),就認為是“無限”了。
在阿卡得語中,巴比倫的意思是“神之門”。古巴比倫王國也稱巴比倫第一王朝。它遺留了世界上現(xiàn)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即《漢謨拉比法典》。在2.25米高的玄武巖石柱上刻了282條法律,規(guī)定了司法行政、土地房屋、商業(yè)債務、私產(chǎn)保護、婚姻家庭、職業(yè)、農(nóng)牧、租賃、傷害和奴隸買賣及處罰等多方面事宜。巴比倫神廟的祭司開辦了借貸機構,分實物借貸和金銀借貸。償還方式為分期付款,每月一還;利息按法律規(guī)定:金銀借貸為20%,實物為33%。
創(chuàng)造蘇美爾文明的蘇美爾人很可能是含米特人,他們很快就與后來進入這一地區(qū)的閃米特人融合了。繼承蘇美爾文明而起的阿卡德文明(公元前2371年),巴比倫文明(公元前1894年),都是閃米特人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造亞述文明、腓尼基文明、猶太文明的也是閃米特人;創(chuàng)造伊斯蘭文明的阿拉伯人也是閃米特人。今天生活在中東的大部分居民是古代閃米特的后裔。他們所信奉的宗教是從古代閃米特人原始宗教發(fā)展而來的伊斯蘭教,使用的文字仍然是從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中提取元素而產(chǎn)生的腓尼基字母文字發(fā)展而來的阿拉伯文字。至于巴比倫,不過是兩河地區(qū)最早的文明出現(xiàn)近兩千年后才出現(xiàn)的晚期文明。
埃及文明始于公元前3500年,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象形文字、數(shù)十個城市國家、冶煉銅器。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統(tǒng)一上下埃及各城邦。約在公元前3000年形成統(tǒng)一的奴隸制國家。第三王朝大規(guī)模修建金字塔。埃及最初的居民是含米特人,后與閃米特人融合,創(chuàng)造埃及文明的就是這個混合民族。閃米特人源于阿拉伯半島,阿拉伯人、猶太人都是閃米特人。古埃及本土政權陸續(xù)經(jīng)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統(tǒng)治,但種族從法老時期以來沒有大的改變,今天生活在尼羅河兩岸的居民的體貌特征,與古埃及時期的雕刻和繪畫上的形象仍然非常相似。
希臘最早的米諾斯文明始于公元前2500年,19世紀末在希臘克里特等地發(fā)現(xiàn)大量遺跡??脊乓罁?jù)包括早期象形文字及中期的線形文字;成熟的青銅冶煉術及出土的冶煉青銅器;早期城堡,中期的克諾索斯等地的王宮,尤其是后者,在各早期文明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緊隨其后的是希臘南部的邁錫尼文明,始于公元前1600年,《荷馬史詩》記敘的主要是這一時期的歷史。19世紀在希臘邁錫尼、泰林斯等地發(fā)現(xiàn)了很多城市遺跡,大量青銅器,還有線形文字。然后是兩百年的荷馬時代,這時希臘開始進入鐵器時代,武器和工具普遍鐵制。
希臘羅馬文明在發(fā)展過程中接受了基督教,基督教從開始就是希臘文明與猶太文明的混合產(chǎn)物。《新約》用希臘語創(chuàng)造,主要傳播者也是羅馬帝國中的希臘人。只奉《舊約》的猶太教嚴禁偶像崇拜,而基督教各流派都可以繪畫雕刻圣像,這就是希臘化的典型特征。
猶太文明始于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這里的迦南人(閃米特語族)已進入銅器時代,建立了城市,與進入這里的猶太人融合。猶太文明對人類的貢獻無需贅言。赫梯文明可能是雅利安語族的文明,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點在小亞細亞一帶。這個文明的最大成就是發(fā)明了冶鐵術,并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率先進入鐵器時代。
地中海以東的中東是世界上文明發(fā)達最早的地方。有學者鼓吹說,中東文明是人類文明源泉。但共享“源泉”的國家,就得有同一個文化來源。而迄今為止,沒有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上古文化來源于中東。
朱大可先生認為中國是世界文化體系的一部分,是世界器物體系的一部分,是世界人種體系的一部分,是世界復合體的組成部分。曾經(jīng)有過一個很偉大的世界體系就是青銅。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孕育出青銅文明以后,向西發(fā)展就成為希臘文明,然后向東發(fā)展出印度、波斯、華夏文明,這樣就形成一個所謂青銅文明的全球體系。這個體系非常輝煌燦爛,以前我們一直以為它是各自生長的集體無意識結果,彼此之間沒有關聯(lián),但考古學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個傳播的結果。傳統(tǒng)人類學的邏輯起點,就是企圖描述一個共時性的文明結構,認為人類擁有共同的基因,所以他們做出來的東西是一樣的,這個說法不是很靠譜。朱大可認為榮格式的集體無意識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文明的核心,卻主要是傳播的結果,因為互相傳播和影響,就形成了共同體。所以朱大可提出“亞洲精神共同體”的概念。他認為提得還算比較保守,實際上應該是“人類精神共同體”,因為這個共同體的外緣,還應包括北非、希臘和美洲。正因為各文明之間有著遠超出我們想象的交往,才形成這樣一個世界體系。
另一個世界體系就是比青銅文明更早的彩陶文明,當時也遍及整個世界。彩陶文明源于西亞,卻在東亞和中亞交界處,也就是以中國甘肅地區(qū)達到發(fā)展的最高點。甘肅出土的齊家文化彩陶,顯然是全球彩陶的巔峰,器型的多樣性、紋飾的復雜性和漂亮,都無與倫比。但考古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它跟西亞和南歐彩陶有某種親緣關系。它的器型跟土耳其彩陶相似,而它的梳形紋則源于俄羅斯草原。
在這樣的世界體系當中,中國是這個體系的受惠者,比如說是中國是蘇美爾青銅文明的受惠者,但是中國又發(fā)展出一個獨特的、完全屬于自己的青銅鑄造和紋飾體系,這樣我們就不僅是它的受惠者,也是這個體系的推動者,我們不僅接受了青銅文明,而且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青銅文明。
一個相反例子是絲綢文明,中國是這場文明的原創(chuàng)者和推動者,因為這個體系源于中國,后來發(fā)展出一條技術和產(chǎn)品的貿(mào)易輸出道路,歐洲人叫“絲綢之路”。但它不是漢代張騫打通西域之路才開始的,早在商朝,就已經(jīng)有南方“絲綢之路”,通過絲綢原產(chǎn)地四川,經(jīng)過云貴高原,沿緬甸、印度、阿富汗進入波斯,并由波斯人轉運到希臘和埃及。希臘人跟著波斯人稱中國為絲國,也就是“Sin”。這個詞過去一直被誤認為是“秦”,實際上是“絲”的發(fā)音。這樣一個世界性的、跨三大洲的貿(mào)易體系,在公元前2000年到1000年之間就建立起來了。在青銅文明方面,中國既是受益者,也是推動者,而在絲綢文明方面,中國是相對單一的推動者(以后才有波斯人學著用當?shù)氐纳H~養(yǎng)蠶、繅絲和編織地毯)。不管怎么樣,中國在古代全球體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從世界角度探討中國的問題,就永遠看不清它在這個體系中的意義。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明開始,就可以看到大量西亞以及中亞草原文化進入的痕跡。這種交流的痕跡,在考古學上已經(jīng)被充分證實。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沖突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東來。17世紀,大批耶穌會傳教士來華,不久中國文化起源問題起了微瀾。西方傳教士依據(jù)《圣經(jīng)》中創(chuàng)世紀、樂園放逐、洪水等記載,宣稱中國文化源于基督教。湯若望是德國人,曾為明軍制造紅夷大炮。清初,湯若望授意、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李祖白所撰的《天學傳概》說:“初人子孫聚處如德亞(指猶太),……其后生齒日繁,散走遐逖,……在中國為伏羲氏,……天學固其所以懷來也?!庇袀€叫考狄的寫了本《中國通史》,1920年在巴黎出版,書中概括來華西方傳教士的主導思想,說他們“震于中國立國之悠久,及其在世界史上地位之重要也,于是大運神思,力言中國文化淵源西土,以示西洋人之有功于中國?!?/FONT>
最早提出西來說的是天主教傳教士南懷仁,他在《道學家傳》小序中稱伏羲是亞當?shù)摹暗?3代子孫”。李祖白受湯若望的影響,在《天學傳概》中提出“中國之初人實如德亞之苗裔”。這種說法遭中國學界反感,楊光先稱李祖白“挾大清之人盡叛大清而從邪教,是率天下無君無父也”,掀起康熙歷獄,又稱湯若望案。楊光先上書斥湯若望西洋新歷法十謬,尤其選擇順治帝皇太子榮親王葬期誤用洪范五行,山向年月俱犯忌殺。136天后,順治帝駕崩??滴醯勰暧咨形从H政,顧命大臣鰲拜不滿外邦人參議朝政,支持楊光先,湯若望及杜如預、楊宏量、李祖白、宋可成、宋發(fā)、朱光顯、劉有泰等欽天監(jiān)官員被判處斬。后因天空出現(xiàn)彗星,京城發(fā)生地震,改判湯若望、杜如預、楊宏量免死,李祖白等5人依然被斬??滴醯塾H政后決定對該案平反,但中國文化西來之說不復有人提起,康熙帝支持的“西學中源”論成為學界共識。
中國文明從外傳入的說法,像棵歪七扭八的樹,產(chǎn)生多個與中國文明外來說的命題。埃及說為16世紀德國教士基爾什爾首創(chuàng)?;鶢柺矤栐谥袊艿牡胤讲簧?,回國后在《埃及之謎》(1654)與《中國圖說》(1667)中提出:中國文明出于埃及,《圣經(jīng)》所載閃族子孫率埃及人到了中國。他的觀點得到法國主教胡愛與法國漢學家德經(jīng)支持。德經(jīng)甚至“考證”出古埃及人在公元前1122年遷居中國。由于這個學說主要發(fā)端于歐洲,尚未波及中國,并未在中國引起什么反響。
中國是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輝煌成就,令各國嘆服,而中國文明起源問題始終為國外漢學界關注。晚清西學東漸,中國的大門被打開了;與此同時,歐洲考古界對近東進行大量發(fā)掘,成果卓著。關于中國人種和文明的起源問題,受到政、學兩界的共同關注。
拉克佩里是法國人,生于香港,長于香港,能熟練書寫漢字。1870年在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院任教,1894年編撰《古代中國文化西源考》,以巴比倫史與中國古史相比附,以19世紀后半葉歐洲考古界對近東地區(qū)的挖掘成果為基礎,提出中國文明源于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
這一結論與中國史家傳統(tǒng)看法大相徑庭。先秦以來文獻認為漢族發(fā)源于中原,后部分流逐邊疆,才有所謂“四裔”。四裔地望,古以幽州為北裔(北京密云縣東北),崇山為南裔(湖南大甬),三危為西裔(甘肅敦煌),羽山為東裔(江蘇東??h、贛榆縣及山東郯城縣)。
拉克佩里的“西來說”對中國自古相傳的本土說提出重大挑戰(zhàn),主要根據(jù)是中國早期與古巴比倫存在相似性,其中主要有:
天文歷法方面,兩河流域與中國都采用太陽歷紀年法,置閏月,一年分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jié)氣,以十二年為世運一循環(huán),十九年為天文上的一周年、六十年為一甲子。此外,對“天”的形狀描述、對彗星的稱呼、以金木水火土為五日累積法和天干地支用法等,大體相同。
科技發(fā)明方面,兩河流域居民與中國初民一樣,開溝造運河、種植小麥、鍛造金屬、利用粘土造瓦、制造獸皮舟以及使用戰(zhàn)車等。
語言文字方面,《易經(jīng)》中的八卦是古巴比倫楔形文字變形,所謂卦者是中國古文字,因字簡而事繁,故一字中包含多種意義,后人遂以為八卦寓含天地萬物之理。
連載(十六):董事馮總所著《襁褓里的中國》
第 8節(jié)
2018年9 月 29 日 第70-- 75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