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人》:中國共產黨的緣起-53連載 作 者:馮精志 吳曉平 第三章第4節(jié)續(xù)250-255頁2025年9月 4 日 輔仁學社是湖南學生在京社團,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羅章龍和輔社成員在陶然亭集會,會后在慈悲庵山門外古槐前攝影留念。學生鬧騰成不了事。后來的“驅張”由軍閥接手。吳佩孚和馮玉祥對張敬堯白撿了個湖南省長本不服,趁此時機,與譚延闿達成默契,吳佩孚撤出衡陽,敞開張敬堯的南大門;馮玉祥敞開張敬堯的西大門,放湘軍長驅直入。張敬堯所部不得不滾出湖南。張敬堯受到“迅即來京查辦”處理,他弟弟張敬湯在“鄂州執(zhí)行死刑”。 “驅張”后,毛澤東沒有離開北京,寄宿于楊懷中家靠院門的單間里,每天都能看見恩師女兒楊開慧。這對青年男女在胡同里散步、在院里聊天,給庭院棗樹培土澆水。據(jù)說建國后,本院住戶給毛主席送過一包新摘的鮮棗。他目睹數(shù)十年前邂逅的老樹結出新果,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回憶起被重重時光帷幕阻隔的秋水伊人。 1920年初,楊懷中病逝,楊開慧回到長沙,在望麓園附近船山書院內和毛澤東舉行簡樸婚禮,僅花6大洋請至親好友吃了頓飯。 1920年春,毛澤東領導自治運動,說:“自治運動只是簡單地希望在湖南能夠特別定出一個辦法,將湖南造成一個較好的環(huán)境,我們好于這種環(huán)境之內,實現(xiàn)我們具體的準備功夫。” 易培基不僅是毛澤東在一師的國文老師,還是毛澤東“驅張”赴京請愿的同行者。毛澤東等辦文化書社,首先征求他的意見。他不僅叫好,而且認為:湖南如不補上新文化運動這一課,就無法研究當代世界的發(fā)展趨勢,各種進步思想和新文化無法在這塊土地上生根。他還自愿充當書社發(fā)起人,出面邀集長沙各界有聲望的人士,參加書社的發(fā)起和創(chuàng)辦工作。而在這時,他也是譚延闿的“鐵桿兒”,是譚延闿的省長公署秘書長,兼任省教育廳長兼一師校長。 易培基是湖南省長公署秘書長兼教育委員會委員長。一師師生數(shù)次上書省長譚延闿,請求讓易培基兼任“不景氣”的一師校長。易培基擔任校長后,聘請毛澤東擔任附小主事(校長),全面主持附小工作。“世界是我們的;做事要大家來?!边@是毛澤東為該校寫的一副楹聯(lián),刻在竹板上,懸掛在禮堂。毛澤東在附小主事的時間是1920年9月至1922年10月,但是他在1922年上半年就離開了,由何叔衡代理,這有當時的一師工資發(fā)放名冊可以作證。 毛澤東在一師附小工作時,招收附近工人學文化。辦工人夜學是毛澤東的“傳統(tǒng)項目”,早在1917年11月,他擔任一師學友會總務時就操辦過工人夜學,大到革新教學方法小到“教室洋油燈四盞,有三盞不明,燈在四角,中間頗暗,應添一盞”的小事都管。 小學校長是賴以糊口的職業(yè)。1920年6月,易禮容從武昌給毛澤東寫信,認為包括“驅張”在內的運動效力不十分大,建議“回到湖南去,采取一種最和平、最永久的法子,造成一個好環(huán)境,鍛煉一班好同志”。毛澤東重視易禮容的意見,回長沙聯(lián)絡何叔衡等創(chuàng)議籌辦長沙文化書社,得到湖南一些上層人士贊同。馬克思主義在湖南傳播的形式有多種,影響最大、傳播持續(xù)時間最長的是文化書社。 1920年8月2日,毛澤東、何叔衡、彭璜、易禮容等17人在長沙楚怡小學召開發(fā)起人會議,推選毛澤東、彭璜、易禮容為籌備員,通過了書社《組織大綱》,租長沙潮宗街湘雅醫(yī)學專門學校的三間房子,作為文化書社社址,請剛就任湖南督軍的譚延闿寫了招牌。 9月9日,潮宗街56號的文化書社開業(yè)。在鞭炮、鼓樂聲中,譚延闿在一群“長袍子先生”簇擁下,坐著八抬綠呢大轎來到這里,下轎后親自剪下紅綢,亮出了牌匾,那上面是“文化書社”4個字,自然是頗見功底的譚氏書法。 11月6日,《湖南通俗報》上刊登了《文化書社第一次營業(yè)報告》,從8月2日起至10月22日,投資者有姜濟寰、毛澤東等27人,共收銀519元??梢娊鉀Q沒錢的問題,按現(xiàn)在的話說是融資,發(fā)動大家入股。投股搞了三次。個人出資最多的是姜濟寰,三次共投有光洋228元、紙洋18元、小紙洋59元3角、錢100文;長沙總商會會長左學謙投股一次,交納紙洋、銅元共200元,僅次于姜濟寰。另外投股的還有易培基、仇鰲、朱矯、楊績蓀、方維夏、王季范、朱劍凡、匡互生、李抱一、張平子、龍兼公、賀民范等。 姜濟寰之所以舍得往文化書社里放錢,大面上的原因不外乎是性格中正平和,與毛澤東這般青年合得來,又有易培基出面相邀等。而內里的原因是,姜濟寰是譚延闿的“鐵桿兒”。譚延闿三次督湘,姜濟寰三知“京兆”,此時升任湖南省財政廳長。譚延闿為毛澤東的文化書社題匾額,姜濟寰就不能不掏出光洋贊助文化書社。 仇鰲是老同盟會員,譚延闿的“諍友”,譚延闿第三次督湘,是他從上海把譚延闿從“寓公”拉到“流亡督軍”的位置上,在永州(后郴州)建立湖南督軍府,在張敬堯的天上另出一個太陽。他是在譚延闿面前說得起話的人,也是官任省府交涉署外交司司長。 毛澤東作為長沙文化書社的特別交涉員,承擔外聯(lián)任務。在他的張羅下,湖南《大公報》三次為文化書社刊登廣告性文件。他做書籍廣告也別出心裁,以夾在出售的《新青年》第8卷第1期中的《文化書社敬告買這本書的先生》為證:“先生買了這一本書去,于先生的思想進步上一定有好多的影響,這是我們要向先生道賀的。倘若先生看完了這本書之后,因著自己勃不可遏的求知心,再想買幾本書看,我們預備著留給先生哩!”“我們社里所銷的東西,曾經(jīng)嚴格的選擇過,盡是較有價值的新出版物(思想陳舊的都不要)?!边@是稍有文化知識的販夫走卒也能看懂的白話文。 書社最初銷售的書籍只有100余種,雜志40多種,報紙一二種,這些書報大部分是隨到隨完,供不應求。在毛澤東的“特別交涉”下,經(jīng)議事會同意,聘請陳獨秀、李大釗、惲代英等人為“信用介紹”,據(jù)此與全國各地書刊建立聯(lián)系。陳獨秀介紹了上海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新青年社等知名出版社,讓文化書社免交押金先提貨;在李大釗幫助下,北京新知書社、新潮社也給文化書社“最惠待遇”;而惲代英創(chuàng)辦的武昌利群書社出版的書籍,則優(yōu)價供應文化書社。 書籍報刊是特殊商品,是意識形態(tài)的承載體。毛澤東等之所以開書店,首要的是“傳道”。毛澤東說:“現(xiàn)實的急務,莫要于傳播文化;而傳播文化有效,則莫要于辦‘文化書社式’的書社。” 1920年至1921年春,書社與省內外發(fā)生書報營業(yè)往來的有六七十余處,并在本省平江、瀏陽、寶慶、衡陽、寧鄉(xiāng)、武岡、溆浦設立分社和代銷處。機構負責人多由新民學會會員擔任。這張網(wǎng)不僅是文化傳播網(wǎng),也為聯(lián)絡網(wǎng)。湖南早期黨團組織建立后,書社及其販賣部、分支機構大多成了黨團通訊聯(lián)絡機關或活動場所。1921至1923年,長沙文化書社儼然是中共湖南黨組織的“總機關”。一大結束后,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從上海去桂林會晤孫中山,途經(jīng)長沙時特意在書社停留,與毛澤東、易禮容等聊了很長時間。 《58人》:中國共產黨的緣起-53連載 作 者:馮精志 吳曉平 第三章第4節(jié)續(xù)250-255頁2025年9月 4 日 |